一、比较与借鉴,打开眼界

做完题,第一件事不是“纠结分数”,而是主动去看别人的解法,尤其是标准解法、高分解法,甚至是另类思路。

为什么要看别人怎么解?
因为每个人都很容易形成“习惯性思维”,如果只关注自己的解法,思路就会越走越窄。而观摩他人的解法,相当于给自己的大脑“扩容”,能学到不同的思维模式、解题技巧,甚至发现更加优雅高效的解法。
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优化技巧,就能把30行的代码缩减到10行。这种“质变”不是靠刷题就可以实现的,而是通过对比与思考得来的。


二、深挖问题,追本溯源

看懂题解≠掌握知识,这恰是很多人的误区。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“错在哪里”。
不要将错题视为“失败”,而应看做一次“成长的机会”。真正的高手遇到不会的题反而会兴奋——因为这是突破自我的绝佳机会。

作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:

  • 这道题的难点是什么?
  • 我为什么没想到这一步?
  • 出题人想考察什么知识点?
  • 这道题的突破口在哪里?
  • 下次比赛我能否主动想到这个方法?

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,才能真正把“不会”变成“会”,而不只是“知道答案”而已。


三、归纳总结,变经验为资产

复盘的最后一步,也是最关键、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——归纳总结。
要教会孩子给题目打“标签”:

  1. 题型标签(动态规划、图论、贪心等);
  2. 技巧标签(双指针、状态压缩、二分答案等);
  3. 难点标签(边界处理、复杂度优化、思路转换等)。

这一步的核心价值在于把一次性的解题经验,转化为长期可复用的知识资产。
这就好比盖房子,一块块砖垒起来,才能形成坚实的地基。如果每次做完题就随手一扔,永远盖不起知识的高楼。
只有坚持有效复盘,才能在信竞路上越走越远,越走越稳。